东北粮食收储改革一线目击
2016年是国家废除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和实行市场化收购补贴新机制的第一年,也是我国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年。
从11月底到12月初,在玉米收购高峰期,“观察报”记者赶赴玉米收储改革的主战场,黑龙江、吉林三省发现,总体上企业市场收购趋于积极,改革稳步有序,各级地方政府、流通加工企业对玉米收储政策改革达成了初步共识,粮食市场收购和收购改革稳步启动。
同时,“展望”新闻周刊记者也获悉,在市场化收购的第一年,改革对农民的心理影响仍然相对较强,突出了待售粮食农民的心态,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依赖,以及收购加工企业的观望情绪,这一度影响了玉米价格。
在调查中,一些粮食管理部门的研究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玉米收获和储藏改革具有样本意义,其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步以市场为导向的稻麦收购改革提供了借鉴。
在沉重的财政压力下推进仓储改革
2016年,中国废除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这意味着这项已经实施了8年的政策即将结束。临时收储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特别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粮食总产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一政策实施多年后,财政补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市场各方也都有政策依赖。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粮食库存高,储存量压力接近极限;二是粮食种植以数量取胜,数量和质量给农民生产收入的持续增长带来隐患。
“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黑龙江省是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份。今年玉米减产1000万亩,到2016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仍达9662万亩,总产量约1000亿斤,是吉林省和辽宁省的玉米总产量。
黑龙江省绥化市副市长李福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玉米的临时收存价格不区分产地和品种,没有按质量定价,市场上的粮食没有重量和质量。
经过多年的丰收,市场无法消化,农民也无法出售。国家只能高价收购后,黑尔利普;黑尔利普;粮食市场被扭曲,改变了各类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的市场预期,不少企业不敢进入市场,不愿储存粮食。
12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2.1亿亩,年增产2175亿斤,占粮食总产量的57%。目前,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玉米库存为1.5亿吨,到2015年底,国内非国有粮食企业拥有良好的储粮能力1.87亿吨。另一方面,长期储存玉米有巨大的财政负担.据估计,每年需要支付2.5亿吨玉米的库存成本为630亿元。
上一篇:东北粮仓大跃进:各路资本一哄而上
相关推荐:
- 大米保存方法简易鲍鱼粥家庭套餐2018-10-29
-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织密“食品安全网”2020-03-26
- 大米洗面奶如果你想尝一尝米饭的美味和营养,2018-11-12
-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2020-09-02
- 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两稳三进”2020-09-22
- 炒大米减肥青岛新植物园完成选址报告:西海岸2018-11-09
- 冲进粮油圈雨润大米祸福难料2020-11-02
- “互联网+”加速农产品流通转型2020-03-18
- 耕地“歇一歇”环境“喘口气”2020-08-27
- 中种集团科技中心首个自主选育品种问世2020-03-17
- 市场化收购为主流优粮优价将更突出2020-09-29
- 农业新模式创造巨大金融需求2020-09-22
- 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2020-03-26
- 大米手机网蓟县小中心弯管加工2018-10-29
- 大米色选机当你在泉州的农村地区吃零食时,你2018-10-18
- 大米怎么做好吃10岁孙女奖励13200元!爷爷抱怨他2018-10-23
- 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2020-10-13
- 加大财政支农政策供给2020-09-02
- 稳固农业基础确保粮安死守耕地红线2020-10-12
- 大米的品牌中国的十大美味米饭是热的,黑龙江的两个品牌是值得尊敬的2018-12-03